多读书◆◆■★,多思考◆■◆,读读政经类★◆、历史类(包括近现代史、思想史)、政治哲学类书籍等◆◆◆■■。
比如人物报道◆■★◆,看上去挺好写的★★,有的非虚构写作者可能和对方只见过一面,就可以洋洋洒洒写出几千字,在调查记者来看,这是很吓人的。其实人物不好写,所谓“知人知面难知心”■◆,要相对准确地写一个人■★◆★,非常难。如果用调查记者的手法去操作★■◆,又该是怎样的呢?
举个例子,2009年前后,重庆掀起了“打黑风暴”◆■◆■,每隔一段时间就打掉一个黑老大,各路记者云集山城,争先报道。2012年以后,随着薄王打黑内幕的披露★★★■◆■,很多事情水落石出■■,我们才发现★★,重庆的打黑原来是“黑打◆◆◆”,不少记者报道的“大新闻”其实是假新闻。当初★◆◆◆,一些同行在采写报道时,全盘采用了所谓权威部门的权威消息,不知不觉就充当了人家的工具,教训惨重。
当心里有了负面情绪时◆◆◆◆★■,就要及时排解掉★★◆■,或者找朋友喝喝酒,吐吐槽★■★,浇浇胸中块垒,或者自己写日记抒发出来,或者去踢一场球◆■★■★,看一场电影◆◆◆★,打一场游戏◆◆,转移下注意力……总之,要为负面情绪找一个出口■■■■★★,不能让它闷在心里乃至淤积起来◆◆★◆,今天的负面情绪不能带到明天。
A★◆■■:我一直觉得,做记者,首先是做人。做人不能鸟尽弓藏,过河拆桥,做采访也是这样■★■◆◆。当然,我们在采访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有发稿任务嘛)■★◆◆,但在和受访者打交道时,要尽量摒弃功利性的心态,不能把人家工具化,完稿以后就不再往来◆★◆。
写到甘草酸二铵部分时◆★■,我通过知网查到北京■★◆■★、广西、江西等地关于甘草酸二铵临床实验的医学论文,又通过留学生朋友查到丁虹及其学生在国外医学杂志发表的关于甘草酸二铵的论文。
这样,自2020年8月开始接触丁虹,到2021年底写稿,我投入了大量时间采访★■◆★,整理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能够从不同角度★■、相对全面地理解丁虹教授,当然后来感觉还是挂一漏万,还是有很多工作没有做。
完成稿件之后◆■■◆◆◆,我又特意请教了两位来自武汉三甲医院的资深医生★★,请他们从专业角度对稿件进行审阅。根据他们的专业意见,我对稿件又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
对于一个调查记者来说,仅进入现场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能找到事实和事实之间的逻辑关联■◆■★◆,寻找表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这要求记者要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2021年12月,我又进了丁虹的另外两个患者群■◆■,采访早期患者,了解有关信息■■★★◆★。此外◆■◆,我还阅读了丁虹在2020年1月-12月的微信朋友圈内容,整理了她的微信公众号“虹说健康”2020年1月-7月的所有文章。
在医院里■◆★,我意外发现■★,许多伤员来自河南,尤其是镇平县★★★■■■,车间领导是镇平人,下面的工人也有一大批镇平人◆★■★。为什么那个出事的车间有这么多镇平人■◆★?
找媒体,找新华社分社记者,找当地党报的条线记者,他们掌握的信息都非常多;
具体来说,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从晚清来看,为什么会有洋务运动,有实务、器物层面的救国、制度层面的救国,为什么会有清末立宪,又为什么有思想文化层面的救国★■◆◆,有民主与科学,革命又怎么过来的★■★◆,它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中国?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又是怎么发展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调查报道,有多个别名:揭黑报道、深度报道……传媒学者张志安说,■★“调查性报道是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调查,所完成的一种揭发被遮蔽的、损害公民权力与公众利益行为的深度报道。■★◆★”
我有很多采访对象,就是这样慢慢成了朋友■■◆,还有一些成了线人■★◆■◆,不时提供新闻线索■◆。做记者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做采访就是和人打交道,心善★◆◆★■,以诚待人,别人就愿意接近你■■■★◆★。
每天◆◆■■,我买了礼物,搭车,再步行■★■◆,赶到那些村庄■◆■★★◆,去慰问看望打工者的家庭■■。那些村庄里好像半荒了一样,年轻人多在外面打工,只有老人小孩妇女留在家。一年多过去了,逝者长逝矣,亲人痛楚未消,在悲苦中饱受煎熬。
转型期中国的一些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给我们提供了分析事情的立场和认识框架。这些变化有哪些呢◆★★■★★?比如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人治到法治……相应地◆★◆,我们的立场和认识框架里◆■■★■★,就包括了市场经济和法治等因素。
该定义阐释了调查报道的三个特点★★◆■:A.从公共利益出发■◆■◆■★;B.揭发政治、经济◆★■★、文化◆■◆★、环保各个领域的事情;C.媒体独立调查。调查记者,好像现在已经不多了。这个新闻工种◆★,可能有人把他神秘化、英雄化◆★■◆◆★、浪漫化,很多人怀念调查记者。其实说起来也没有什么。
还要做到评论与事实的分离。在调查性报道中,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记者做判断或者做评论是非常危险的。
这是一个专业化分工的时代★★◆★◆,任何报道领域都是一门学问,要以科研精神做研究和分析,以专业态度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陪着那些老人妇女抹眼泪◆◆★■◆,陪着他们沉默,去玉米地里看逝者的坟◆◆■◆★,去街巷间看伤者的老房子,逐渐了解到那些打工者的音容笑貌,他们从前的生活状况■★◆,他们打工中的酸甜苦辣……
简言之,思想和识见决定报道的深度、报道方向,影响报道的质量。提升识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没什么好办法,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首先是采访。2020年8月,我在武汉第一次采访丁虹,面谈了2小时★■。2021年12月★■◆★,又两次用微信补充采访■★◆■◆,每次各1小时。此外,我还采访了丁虹的家人,博士生,她公司的同事,众多的患者,患者的朋友,武汉医生,海外的青年学者,从各个角度去验证丁虹的言行。
Q■◆:在追踪报道新闻事件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之间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沟通空白。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可能会出于工作需要或出于对受访者的关心而考虑重新取得联系◆■◆。然而,这时◆■★■,记者会面临一个困境:对于受访者而言◆★,记者的出现可能与不愉快的记忆相关联★■◆■◆◆。那么■■,在采访结束后◆■,记者是否应该保持距离■★,避免再次触及受访者的情感创伤?记者在与受访者沟通时,应该如何把握分寸,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进行交流?
后来◆★◆,上游新闻的报道证实了她确实遭到了家暴,这打破了很多人之前对于这件事的逻辑假定,说明了生活的复杂性,也表明逻辑推理不能抵达一切地方,通过调查才能逐步逼近线.批判性思考
对此★◆★,有几点体会:采写的内容高风险,高价值;采访环境恶劣。调查中常常涉及★◆◆、突发事件★■,需要暗访;长时间出差,孤独,像苦修一样;采访技术要求高。需要条线记者的人脉关系、突发记者的现场感、学者的专业知识。需要突破能力、分析能力◆■◆■◆■,需要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社会经验要非常丰富■■■◆◆★。
有几个原则可供参考:A.进入现场的速度要快★◆◆■★■。突发事件的现场,往往很快就被保护起来了■★★■◆◆。稍晚一点,就找不到当事人了。B◆■.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要具备很强的采访突破能力■★◆,要能够和三教九流打交道,敢于冒风险,能够突破各种障碍和阻挠到达核心现场,当然这要在不违法,不违背新闻职业伦理的前提下。
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应注意各方利益的平衡★■,编辑要剔除稿件里的评论性文字和明显的偏向性文字,平衡各方利益,这也是在为自己降低风险。
从专业领域看,她打通了医■■■◆、药领域★★■,懂药又懂医★◆■◆,多年追求全科医学和精准医疗,曾用治肝病的药治关节炎,用治口腔的药治脚部感染★■■■,用治胃病的药治疗伤口渗液……在武汉采访时◆◆,我从不少患者那里了解到丁虹教授的事迹,肃然起敬★◆★◆,觉得应该为她做下记录,但作为记者,我不想对她一味颂扬,我觉得用新闻专业手法,客观真实地记录她在抗疫中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她最好的敬重★◆★◆。
证据必须保全,因为你的报道发布出来,有可能会遭遇诉讼,那些采访录音、照片等起码要保留三年★★,因为普通民事诉讼的时效是三年。最后强调下,法律是底线★■★◆,记者在采写新闻时,绝对不能为了抢新闻,而逾越法律的边界。
A:在实习期间,一般都会感到无力,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在一个媒体里,一般重大新闻的报道◆◆,都是由最有经验的记者承担★■★■★★,但年轻记者和实习生也未必没有参与机会。机会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
他们的命运让人感叹★◆◆★■■。他们为这个社会奉献了很多,但长期以来,他们的生存状态不被重视,甚至不为人所知。而在宏大叙事之外,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也应该被人们知道。他们是谁人的儿女?谁人的父母?为什么大批外出打工■■?打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轰动一时的湖北佘祥林案和河南的赵作海案,此类冤案对媒体和公检法机关的警醒意义都很大■◆■。我们要明白■◆★★◆,法院判决的结果也未必是全部的真相◆◆■,可能过几年又会发生新的变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报道◆◆★?比如,在上述佘祥林案件中■★★◆,在不能弄清楚整体真相的时候,我们只能说,某某法院认定◆★★★■■,佘祥林杀人被判刑。就是交代消息来源★★■■◆◆,这是法院认定的■◆■◆,是判决书认定的■★◆。
调查记者一般处理的是重大公共事件◆◆◆★,其采写技术,说起来也没什么◆◆,只是比一般报道更为严谨,要求更高一些。有时■★◆■★,在其他题材的新闻采写中,也可以试试调查报道的手法。
她似乎只是做事★◆■,武汉疫情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不大为公众所知。她有着知识分子的风骨◆◆,她说,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是★★:保持独立思考的权力,享受淡定读书的心态◆■,拥有从容不迫的研究时间。
要把握报道的尺度和平衡,做调查报道时,要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调查得到的往往是局部真相,有时候即使能拿到十分证据,稿子中可以只用六七分◆◆,留有一定分寸,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这样,假如对方看到报道要来攻击我,那我手里还有证据进行反制,这也是一种自保。
假如你在采访以后◆◆◆■◆■,和对方一直保持联系,尽量有空时就问候下,受访者的上述感受就会淡些◆■★。关于受访者遭遇的事情,当初人家能接受你采访★■,就是对你有一定的信任,相当于你们之间共享了一些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小的情感共同体。你再和受访者联系时,提到上述事情时,上述情感联系★■■■,一般有助于受访者减弱不良情绪冲击。
调查记者■★■★■★,一般是相对于媒体中的条线记者而言,其实很多类型的报道,都需要调查。条线记者★★★★◆,是媒体中的常见工种★■◆■◆◆,一般和相关领域的单位联系紧密,获取信息相对简单。调查记者不是这样,其主要信息是在调查中获得。
好的调查记者要通过细致的调查,通过一些证据链找到事情的因果■◆◆■,找到事情的核心原因★■◆★◆,这有点像警察破案。
A:做昆山伤员报道时,有一两个月,我几乎天天提着营养品★◆■★◆,像探望亲人一样,在昆山★★◆■■★、无锡和苏州等多家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看望那些素昧平生的伤员,了解他们的治疗和恢复情况◆■◆,了解他们从前打工的情况。
要对一些主流观点和舆论保持适度的批判性思考■◆◆★◆■,对一些所谓的权威单位保持一定的怀疑精神,不迎合,不盲从。
“术◆■◆◆★■”指的是记者的拳脚招数,比如说■★,你接受的新闻专业主义训练,你的调查采访技术■◆◆★■★、文本处理技术等。“术◆★”的重要性◆★★,如果还是以武侠来做类比的话,那就是■■◆■◆“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
Q:《昆山伤员(中)》中让人印象很深的是,您对镇平县地方背景的情况说明让我觉得伤员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了,想问一下可以从哪些渠道来深挖这些地方的背景信息?
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财新传媒派出三种类型的记者◆★◆:社会调查记者、铁路条线记者,还有科技条线的记者★★。为什么要派出科技记者呢?看了报道,列车的调度,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一些术语■■◆★★,比如红光带、蓝光带,一般人是不知道的■★■★,报道要想写得专业,需要科技记者出马。相比于其他媒体只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操作温州动车事件,财新的报道技术含量要高一些◆◆◆★◆,更全面地反映事情的发展过程■★★■◆。
总的来说★■◆◆,“道”会使你的稿子有深度,有思想。“术◆◆”,使你采访到位◆■,文本漂亮◆◆。两者最好是兼备,我理想中的调查记者,在上★■★,要有思想有识见有问题意识;在下,要有调查能力和精湛文笔。
也就是说,我们在写稿时,一定要确保稿件里的每条信息都有消息来源★★★■◆■,这个非常重要!编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核实记者稿件的消息来源◆◆◆◆,剔除来源可疑的消息。
做调查记者◆◆,常年在风口浪尖上。新闻专业主义下的技术训练,既是专业要求■★,也是防身之道■◆◆★★◆。
尽量不使用单一信源■◆,如果一定要使用孤证的话,必须要加以补充说明★★★★■,说明这是孤证。行文方面,要严谨◆★■,再严谨,再怎么严谨都不为过。
有一种视角叫全知视角,又叫上帝视角★◆◆■,非虚构写作中很容易用到这种视角,就像写小说一样。但是调查性报道不能这么写★■◆,因为你调查到的事实真相,往往只是局部真相★■◆★◆,要达到整体真相是很难的★■。
武侠小说里★◆★,高手比拼,在拳脚招数之外,比到最后◆■◆★,比的是内力、内功■◆。“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如果你内功深厚,学什么拳法都快★◆■★,威力也更大。对于调查记者而言,同行竞技,比拼到最后◆★■★■,比的也是内力,即综合实力■★★★、道行■★★,包括但不限于你的识见◆■◆★、学养、视野等,姑且把这称为记者的◆■“道”■★。
调查一个新闻事件,说得具体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无非就是找人,找地方。找人即找信息源,从边缘信息源到核心信息源★■■★;找地方即进入现场,从外围现场到核心现场。
进入现场是记者开始采访的第一步。如果记者没进入现场,只是通过电话进行采访,采访对象怎么说★◆■◆,记者就怎么写◆■,又不进行交叉验证,就有风险。如何进入现场呢?
举个例子■■◆◆■■,2020年,有媒体报道了鲍毓明涉性侵养女案◆★■◆★◆,通篇报道只有女方及其律师的说法,虽然也提到了男方,但是“正在取保候审中的鲍某明,获知记者身份后★■★◆■,立刻将电话挂断,再也无法拨通。”还是留下了硬伤◆★■■★。该报道与后来警方公布的调查结果是有出入的◆◆■★■★,让我们看到了单一信源的风险。
我还查阅了湖北省民盟对丁虹参与抗疫的褒奖信息★◆★■◆◆;参考了中国民主同盟机关刊物《群言》与《半岛都市报》《红星新闻》等媒体关于丁虹的报道。当然■■,我也在知乎上收集整理了网友们对丁虹的质疑意见,也听取了武汉一些医生对丁虹的看法,作为稿子中不可少的反面内容。
当然◆■◆★◆,记者和受访者再交流时,还是要有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比如对方情绪依然低落■◆★■◆■,可以试着为其缓解情绪。对方如果向你求助,也尽己所能,实在帮不了人家■■,也直接说明■■,并提出建议。
于是我坐火车,赶到河南西南部的镇平县■■◆★◆◆,由镇平县城南下12公里◆◆★,来到侯集镇。侯集镇再向南,公路两侧玉米如海,数里外★■■■,路东是狄庄,路西是高营■★;再向南行■★◆★,路边是鄂营◆◆■◆■★,路西是宋小庄;再往南,是姜老庄……在无边的绿树与玉米之间■■◆,散落着一个个打工村庄。
一个好的调查记者◆■,要有价值观,有历史意识■★◆,有思想者的头脑,对转型期中国的发展感兴趣■◆◆★◆■,带着问题意识去关注现实。我们常常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那么,作为记者的我们便要知道■★■◆,我们是在怎样的历史阶段写初稿★■◆■◆,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做新闻◆■■◆★,即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时代?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适度社交,多和朋友接触,多参加体育锻炼,以预防抑郁的发生。调查记者可能会经常长时间闭门写稿,但每天还是要出去一次★★◆◆,喘口气★■◆★■,见见人■★◆◆★◆,哪怕是看看路人,以保证不和社会脱节;因为,不少抑郁症患者最初就是不愿意出门■◆■★■■,到不愿意起床,一点一点恶化的……
对狭獈的团体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的超脱,是新闻报道做到客观公正的前提★■。对权势和财富的谗媚,对一些群体和个体的歧视都会影响媒体的公正立场。最容易被歧视的对象:农民工★◆■■、外来人口、性少数群体■◆■■、私营企业主等。
举个例子■◆■■★。2021年底-2022年初,在武汉疫情两周年之际,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写了关于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丁虹的系列报道:《一个人的雷神山》(2.6万字)、《甘草酸二铵方案》(3.4万字)、《新冠综合征》(2.6万字)◆■。
找边缘群体人士■★◆,他们有表达的冲动;找退休干部。做落马官员的报道时,很多记者喜欢去当地政府的家属院或退休干部居住的小区,往往有意外收获◆■■◆■★。
在武汉抗疫英雄中,丁虹是特立独行的一位,她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在武汉疫情危急、大批患者无法住院之际★◆◆■★,和员工★■◆■◆、学生建了7个肺炎群,不分昼夜地提供医学、药学咨询,以及心理安慰■◆■◆,先后救助了3000余患者■◆★■■◆。
专业的报道需要遵守一些新闻规范,坚持客观、中立和平衡的报道原则,穷尽消息源■■★,多方位采访,有原则地舍弃◆★★◆■,谨慎表达◆◆★。为什么要客观呢★★■★◆■?因为记者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可能完全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有时◆■★,某个学术争论,可能要过一两百年,才能有个结论。同样,一个案件的真相★■,要过很多年后才能大白■★◆■◆。所以,客观报道是必须的。
然而,这个工种时常出力不讨好。一单调查稿子,往往花费时间很长,可能从几个月到一两年都有,采访成本高,出稿风险大■◆◆◆■★。一个普通的机构媒体◆◆,可能培养不出优秀的调查记者,或者说也不愿意培养■◆◆★,因为性价比不高◆◆。
做报道之余,我坚持每天散步★◆■★◆■,锻炼身体◆◆★★,不时看看体育比赛,或娱乐片,放松精神。还可以有良好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过好每一天,做该做的事情。比如★■,我每天干活,就有充实感,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了能做的事情、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晚上睡觉时,心里会踏实一些,就不会焦虑。
我试着谈谈做调查报道的一些粗浅体会,主要从调查记者的“道★◆◆”与“术”两方面展开。
举个例子★■,2021年,某前记者疑遭家暴事件,引发社会讨论,当时很多人都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不相信当初这样一位知名媒体人会远嫁青海牧区,甚至有人怀疑她是为了借钱才编造了被家暴的故事。从常识来看,她的爱情和婚姻不符合正常社会的逻辑,但在婚恋领域■◆◆★◆◆,确实有很多事情不能以逻辑来论说。
A■★★◆:确实,一个调查记者,经常接触天灾人祸杀人放火★■★◆■,如果不能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心理就会出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
我在有负面情绪时,过去有时去网吧写稿■★,周边人打游戏大呼小叫,我埋头干活,也有意让这种喧嚣■◆◆■■,去冲淡自己内心的阴霾。
另外,2020年8月◆★,我就进了丁虹的新冠肺炎群,一直呆在现在,经常看她在群里答疑解惑★■★★,救助患者,也感受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所谓日久见人心。武汉解封后,我关注新冠后遗症,也曾把丁虹拉进所在的新冠患者群◆★,让她给患者答疑解惑◆◆◆■。
从短稿开始,筑牢根基◆■■,逐步尝试,随着眼界的开阔◆■■◆■◆,对新闻判断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关注一些具有公共性的选题◆★■■。他日再做大选题★★■◆◆,就水到渠成了■◆★★。
最容易被谗媚的对象:拥有权力的人,拥有财富的人★★■★■,拥有荣誉和名气的人■★■■★。记者在采访时,和受访者是平等的,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要有粉丝心态、崇拜者心态◆★◆◆■。
做调查报道■★◆,很多时候是被抛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当地的人脉关系一点都没有◆◆■,怎么办?就是要穷尽你的各种社会资源■★■◆,挖空心思去找人。
历史学家唐德刚说■■★,我们处于3000年未有之转型期◆★。所谓大转型,就是从前现代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建起现代文明秩序。从前现代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在西方世界,从思想观念上说◆■★■,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启蒙理性主义兴起,世界祛魅,一个打破过往的信仰神话的过程。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上来看◆■◆★,在中国◆■,是从过往封建帝制的三纲六纪等规范■★,转到一套现代的核心价值观,如自由、民主、人权、公义等。
查资料后得知★■★■★,镇平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源源不断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送着打工者。这些打工者★◆★★★,在经济学教科书上可能只是“可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是★◆★★◆■“比较优势”,从前只是作为中国经济的“劳动力红利■★■”而存在◆■◆。
当然◆■■◆■★,记者总是很忙,经常跑来跑去■■■,疲于奔命◆■■■,可能没有太多时间与过去的受访者保持联系★◆■■◆◆,对于受访者而言■★★,记者的出现也可能与不愉快的记忆相关联■■,会对受访者带来不好的心理影响。这种情况出现★■,一般是双方失联已久,记者又突然联系,才会给对方强烈的上述感受。
建议先从独立操作短新闻稿开始,通过短稿来锻炼写作能力,比如如何提炼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导语中◆■★■■◆,写好导语;如何以精炼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新闻事件最核心的意思,拟在标题里,起好标题。这样★◆◆,在短稿训练中,可以逐步提升对新闻的判断能力◆◆,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
Q:我现在在媒体实习,限于个人能力■◆★、媒体调性以及一些其他原因,很多更有公共性的选题都没办法操作,只能做一些比较轻、偏记录的选题,有时会感到无力◆★◆■◆,对于这样的情况■★◆■★,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中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同一时期,世界又在做什么?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社会的萌动或改变,放入中国转型期的框架下,做新闻就有了纵深感。
判断基于事实和认识框架。判断要有开放性。以常识作为判断的起点,但不能简单地以常识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有很多不合乎逻辑的地方。我们在采访时,不要心存定见,即使事先有一些假定的逻辑、想法,也需要在调查中进一步验证。
年复一年,他们和其他地方的打工者一起,把青春消耗在中国制造的流水线上。爆炸事件之后,他们以惨烈之命运★◆★★■◆,让人们思考中国制造的生存状态、处境和未来◆★◆★,反思中国经济发展的底线与价值判断。
采访就像做人★★★★◆◆,做新闻不是短期行为,不是一锤子买卖■◆◆,要以诚待人■◆■,慢慢培养信任感。
调查记者★◆★★◆,说得好听一些,或者说,高大上一点,可以说是记者中的特种兵,尤其是在社会调查领域。